首页

玥婷女王

时间:2025-05-29 20:26:59 作者:“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与环境史研究-教学研讨会”在北大举办 浏览量:92860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胡默达)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北京大学环境学院”)主办的“中国环境保护历程与环境史研究-教学研讨会”27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环境科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专家学者就环境史研究、教学与“影像环保”课程展开交流研讨。

  北京大学“影像环保”课程全称“影像环保——科学、意识和行为变迁”,由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原主任、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兼职教授贾峰与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张世秋联合开设。该课程创新性地将影像艺术与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整合历史学、法学、传播学等六大学科,构建“历史反思-科学突破-意识觉醒-文化传播-行动变革”五位一体的教学框架。

图为贾峰在研讨会上发言。潘旭临 摄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党委书记李振山在会上表示,北京大学环境学科自1972年创立以来,构建了“科学-工程-健康-管理”全链条学科体系,培养了大批复合型人才。2004年,贾峰和张世秋在北京大学首次开设的绿色示范课程“环境技术的市场化”,吸引了10余所院校的上百名博士-硕士-本科生参加,成为当时绿色教育示范的佳话。自2023年起开设的“影像环保”课程,继续以创新教学的方式,树立了环境教育的标杆。

  原环境保护部总工程师杨朝飞在主旨报告中回顾了从中国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到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并通过“发菜的故事”,分析了国家、地方以及草原牧民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他认为,推进利益相关方的良性互动有助于解决好生态环境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图为张世秋在现场发言。潘旭临 摄

  与会学者认为,环境科学研究需要跨学科视角、多领域交叉和多主体协作等创新性手段推动发展,开设“影像环保”课程,是进行高校环保教学创新实践的一次重要尝试。张世秋指出,环境问题研究较为复杂,需要跨学科视角应对。

  “环境史研究要集合环境、经济、传播等多方面力量。”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利华表示,历史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领域均没有确定的边界,过去前者更多关注人的问题,现在两者应相向而行。

图为王利华在现场发言。潘旭临 摄

  会议还设置多个研讨单元。在地方经验交流环节,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原二级巡视员程伟介绍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山东省生态环境宣教中心原主任钟福生通过分享十年拍鸟经历,用多幅照片展示了中国生态治理成效。

  本次研讨会首日,与会人员观摩了“影像环保”课程,并参与了学生研究小组汇报会。据悉,该课程正在筹备制作慕课,以方便更多高校学生交流学习。(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泰国博主张爱玲:会有越来越多外国人来到中国、喜欢中国

“这几天我们正在赶一批订单,主要是用于‘三北’治沙防护林工程,预定了10万平方米。”公司总经理黄占军说,由于芦苇是一种可降解材质,具有抗风沙、抗日晒、防风雪的特点,市场前景特别好。

陈茂波:沙特之行成果丰硕 “香港品牌”有独特价值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金壮龙则用数字说话:中国现在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的全部工业门类。在全世界500种工业品种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

2月中国汽车经销商综合库存系数同比降9.8%

活动现场,中国工商出版社介绍了“个体网”的主要功能和操作流程,江苏、山西、吉林、新疆等4个省级市场监管部门介绍了本地区服务个体工商户发展和与“个体网”资源对接的情况,“个体网”部分合作伙伴展示了为个体工商户提供的实惠举措,并举行生态合作签约仪式。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睦邻互信和伙伴关系原则的声明

开幕式上,“七一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天一,青海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潘彤,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专家魏立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院长樊海宁,分别寄语青少年,勉励他们弘扬和传承科学家精神,永葆科学好奇,大胆探索创新,努力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苏州跻身特大城市行列,意味着什么?

让更多乡村人才脱颖而出,必须克服重培训、轻培养的倾向。我们推出“传帮带”“点单式”的培育机制,为农民学员提供从学习提升到转化应用的全方位服务。在内容上,适应现代农业、乡村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帮助各类带头人有针对性地补上市场营销、金融管理、品牌打造、电子商务等能力短板;在方式上,改变以往短时期、单一化的做法,探索高校集中授课、量身定制课程、线上学习交流、研学考察互访等形式。截至目前,我们已建设“农民田间学校”51所,对农民进行栽培技术、营销手段、管理方法等指导和培训5万人次;由优秀农民学员组成的宝鸡“葡萄匠人”、眉县“桃把式”、千阳“苹果师傅”等技术服务队,目前已发展到120余人。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